吳敬璉:中國市場經濟出現倒退
發布: 2011-07-27 10:07:43 作者: 于海榮 來源: 財新網

國有部門在資源配置過程中仍處于主導地位;政府資源配置權力加強、對經濟活動干預增多,也在加速腐敗和貧富兩極分化
【財新網】(記者 于海榮)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7月4日表示,中國在20世紀末開始形成的市場經濟遠不完美,反映在國有部門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上。
吳敬璉在當日舉行的國際經濟學會(IEA)第16屆全球大會開幕式作主題發言時指出,這一主導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盡管國有經濟不再是GDP的主要組成部分,但仍控制著經濟的關鍵性領域,國有企業繼續在石油、電信、鐵路、金融等領域處于壟斷地位;
其次,各級政府在配置包括土地和資本在內的重要經濟資源上,具有巨大的權力;
第三,現代市場經濟必不可少的法治基礎尚未建立,各級政府官員擁有自行裁量權,可以通過投資項目審批、市場準入、價格管制等手段直接干預企業的微觀經營活動。
經歷了上世紀90年代初的商品價格自由化,以及世紀之交數百萬計的鄉鎮企業私有化,市場的力量一度得到很大的強化。但是,本世紀初,"由于國有企業進一步改革受阻,經濟領域出現國進民退,政府以宏觀調控的名義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加強,市場力量出現了倒退。"吳敬璉稱。
目前,對中國快速發展的原因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將其歸功于以國有經濟主導以及強有力的政府管制為特征的中國模式,另一種則認為,高速增長源于市場化改革,解放了人民的創業精神,但是,依靠行政強力控制和大規模投資的增長不能長時間持續,會帶來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問題。
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認識,會影響未來中國發展模式的選擇。吳敬璉認為,目前的增長模式依賴大量消耗資源的投資,不能支持長久的發展,資源、環境損害以及生存標準的不斷下降,近年來愈發嚴重。另外,各級政府資源配置權力的加強、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增多,也在加速腐敗和貧富兩極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