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線情況嚴重 尚未開業嘉康利先鬧“內戰”
發布: 2008-11-13 09:41:02 作者: 周意立 來源: 《中國直銷》

嘉康利在8月8日新奧爾良的全球大會上,宣布即將正式開啟中國市場,并公布了開業的相關事宜。霎時間,嘉康利的團隊們沸騰起來,無不為之興奮,并將這一消息傳遞到嘉康利團隊的每一位成員。然而時隔不久,嘉康利(臺灣)傳來消息,稱總經理曾進榮離職。同時,網上爆出各種消息,稱中國內地的嘉康利團隊全部由臺灣過來的人所帶領,而臺灣的直銷商因在臺灣市場的不景氣與競爭被迫來到中國內地,并且同原從屬于美國線的經銷商們展起了競爭,從而掀起了嘉康利(中國)還未開業前的一場“內戰”。
神秘嘉康利
自從嘉康利傳出中國區即將正式開業的消息后,業界都在密切觀望,而其在奧運中的運作——何立強參加奧運火炬傳遞活動以及之后的媒體報道則更引起各方人士的關注,甚至有一些業內的職業經理人和大的直銷經銷商也給本刊打來電話,詢問嘉康利的相關信息,表示如果可以,希望能夠得到本刊的幫助,加盟嘉康利,為自己的直銷事業增光添彩。然而,過分的神秘使得嘉康利越加顯得讓人琢磨不透。
嘉康利最先讓國內直銷人關注是其迅速地獲牌。在眾多大型直銷公司還在引頸企盼之時,2007年3月23日,商務部網站正式發布嘉康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等三家直銷企業獲批直銷經營許可的公告,而一年后的2008年3月12日,嘉康利通過商務部直銷企業直銷網點核查備案。這一切似乎來得太順利,使得業界也無不猜測其背景深厚,而嘉康利(中國)的總部設在北京,也說明了其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優勢。然而各方人士在其中也僅僅是關注,并沒有聽說有太多知名直銷人的加盟。盡管很順利地獲牌,嘉康利從獲牌到完成直銷網點報備,再到如今宣布即將開業,一直沒有太大的動作,使人甚至有時忘卻了這個被稱作“美國排名第一的天然營養品公司”。
就資料顯示,嘉康利的實力,確實是讓人難以望其項背的。嘉康利在美國被譽為“排名第一的天然營養品公司”,其產品質量無可挑剔,而擁有52年直銷經驗的嘉康利,在直銷界也是讓人嘖嘖稱贊的。從2004年嘉康利總裁羅杰·巴納特來到北京考察,到2005年11月嘉康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成立,再到商務部直銷牌照的獲批和直銷網點報備的完成,嘉康利逐漸滲透到中國內地。而其進入中國后,從組織結構的人員配備上,使人無不驚嘆——嘉康利(中國)從在中國已經開業運營的安利、玫琳凱、如新、立新世紀等多家優秀直銷公司中挖過來不少高級管理人員,而原美中關系貿易協會主席何立強則成為嘉康利大中華地區貿易主席,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則被聘為嘉康利大中華區公關顧問,成為嘉康利最大的看點。盡管據消息稱,任嘉康利中國大陸政府公關部部長的原安利公司大中華區對外事務首席代表兼總監的何凱立等人已經離職,嘉康利雄厚的人力資本也是讓直銷界其他直銷公司驚嘆的。
但是具有良好美譽的產品和背景的嘉康利進入中國后,發展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快。“在中國的直銷界,了解嘉康利的人并不多,或者想嘗試了解卻因為公司的長期低調最后放棄的人都不在少數。”一位較早接觸嘉康利的經銷商給記者談到。
搶線情況嚴重
嘉康利公司由嘉康利博士于1956年創建,而億萬集團于2004年收購了嘉康利公司,羅杰·巴納特入主嘉康利,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雄心勃勃地要在十年之內將業務拓展至全球五十個國家,而開發全球華人市場是發展計劃的關鍵。第一步以美國和加拿大華人為目標,第二步是拓展臺灣、中國內地和香港市場。2005年8月,嘉康利公司正式對外宣布:將透過北美華人進駐中國市場。
正如嘉康利公司所稱,嘉康利進入中國是靠美國華人,中國市場的嘉康利老牌團隊——SMP(環球國際)團隊,在嘉康利正式進駐中國內地市場后,成為嘉康利惟一一個發展迅速的團隊。美國的下屬團隊,美國的產品,嘉康利似乎正沿著嘉康利總部的要求在中國內地逐漸發展著。然而時間不長,便有人開始挑釁。
嘉康利在美國宣布了中國內地的開業日期及相關事項后,原本低調的嘉康利和其團隊似乎又復蘇了,而同時關于一些嘉康利內部搶線等矛盾也逐漸被曝出,讓業界人士再次關注到嘉康利。
“環球國際的人已經散了很多了,很多都往1421去了”,一位嘉康利的知情人向記者表述到,“1421是臺灣過來的嘉康利團隊,現在正在大肆搶奪資源,而原來屬于嘉康利美國團隊的環球國際則是其主要目標。”
記者隨即聯系到嘉康利環球國際的幾位經銷商,他們稱,臺灣團隊是亂搞,“現在搶人太厲害了,但是環球國際才是嘉康利真正的團隊,臺灣過來的團隊并不是想發展嘉康利的事業,只是想過來搶錢罷了,因為嘉康利在臺灣去年已經跳水了,根本做不下去。”該經銷商給記者發來一篇文章,其中是以嘉康利臺灣資深執行總監章任婷的名義發表的文章,內容大致為嘉康利在臺灣的跳線本身就比較嚴重,而排擠經銷商、公司管理混亂等都使得嘉康利在臺灣的發展不理想,由于公司行政人員與直銷人員內外勾結,洗牌嘉康利獎金,嘉康利臺灣總經理曾進榮最終付出代價,于8月底引咎辭職。